- A+
识观三昧,这个我们是最熟悉的,我们讲唯识讲了很长时间了。你看:
【弥勒菩萨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
我忆往昔,经微尘劫,有佛出世,名日月灯明。我从彼佛而得出家,心重世名,好游族姓。
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,入三摩地。
历劫以来,以此三昧事恒沙佛,求世名心,歇灭无有。
至然灯佛出现于世,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,乃至尽空如来国土,净秽有无,皆是我心变化所现。
世尊!我了如是唯心识故,识性流出无量如来!
今得授记,次补佛处。
佛问圆通,我以谛观十方唯识,识心圆明,入圆成实,远离依他及遍计执,得无生忍,斯为第一。】
这里边你看,这讲的就是弥勒菩萨就说:
【我忆往昔,经微尘劫,有佛出世,名日月灯明。我从彼佛而得出家】
我在往昔,经微尘劫,有佛出世,就叫日月灯明佛,我跟他修行。
【心重世名,好游族姓】
但是我这个人比较贪名,就说比较喜好世间的名声。
我们现在讲就是名闻利养,就是说喜欢出名,喜欢人赞赏他。
很喜欢名声,财色名食睡,你看,弥勒菩萨喜欢名。然后好游族姓,就是喜欢跟大人物接触。
那你说谁不喜欢跟大人物接触?他这个喜欢大人物指的是啥?喜欢跟有知识的人、有智慧的人交往。
【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,入三摩地】
当时他的老师就教他修习唯心识定,入三摩地。
他就修习唯识,发现所有的显现都是识中种子的变现,都是识相。
这是入三摩地,得入唯识正定。
【历劫以来,以此三昧事恒沙佛,求世名心,歇灭无有】
历劫以来,以这种正定,我承侍着恒沙数诸佛。
求世名心,歇灭无有,就是喜欢追求世上的闻名、供养。
闻名就是我们经常说,诸葛亮说“我不求闻达于世”,我不求名声。
就是弥勒菩萨当时特别喜欢出名。以此三昧,你看这会儿是,他学了唯识定以后,入了唯识定以后发现:一切都是唯识所现。
「唯主无客」是你对他认为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。因此发现名声是虚妄的。
最后发现,也不是说名声是虚妄的,就说名声跟世上所有的显现,他都能用平常心去对待。
因此他那个内心就包容心很大。
你说人最早追求这个名声,追求名闻利养,你说这一类事正常不正常?完全正常。
为啥呢?人都想进步呢,不管是哪一种进步。人都想进步,我们说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
人想往高处走,这个是一个很正常的,高到最后就是高到真理了,这个也是很正常。
【至然灯佛出世,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,乃至尽空如来国土,净秽有无,皆是我心变化所现。】
就说,我就修成了这个无上就是最高的唯心识定。
乃至尽虚空一样的如来国土,就所有的国土,净秽有无,就说不管是五浊恶世,还是十法界的如来的国土、净土,都是我心所变,都是我心里的显现。
因为啥呢?这时候我的心已经跟法性统一了,它都是我心中法性中显现出来的。
我认为它是净土,我认为它是秽土,对我来说,净秽无二,无明系统明行系统都是法性中的显现。
【世尊!我了如是唯心识故,识性流出无量如来!今得授记,次补佛处。】
我了解到这样的一切都是唯心所现,识性流出,我的识性里边流出了无量的如来——这么多的佛。
现在得到了你的授记,让我当未来佛,就是当娑婆世界的未来的佛。
实际上佛就说了啥?说你今世是菩萨,你来世你将来你到这儿来当佛。
实际上他早已经是佛了,就包括其他的菩萨也都是佛,但是到这儿来,都是还当菩萨。
我们现在把这好像就说,自动降维,我们就觉得这个很重要。
实际上到底重要不重要?其实不重要。
你的内心你到底是个什么品位,他自己是知道的,而这个如来也知道,因此他们就是根据世上人的需要。
那你说世上人的需要,就比如说我们现在对我们世上的很多东西,名声、财富,我们是不是都当成真的了?是我们当成真的了。
你真真正正到了这种境界,你觉得它们其实没有用了。
就到了佛的境界,你就觉得你一切满足,这东西反倒是个多余的。
当然你也可以把它不当成多余的,就是它的存在与你也没有关系。
到时候就说,有与没有都是没有关系的。
因为你有,不受它的障碍。没有,因为你不缺,你不缺你要它也没有用。
它的存在也不会对你产生障碍。
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人活到世上,我们也慢慢要有这种心量呢。
【佛问圆通,我以谛观十方唯识,识心圆明,入圆成实,远离依他及遍计执,得无生忍,斯为第一】
因此上佛问圆通法门,我认为谛观,我认为要观到十方所有的世界都是唯心所现。
就是除了唯识,除了识以外,就没有外境的存在,所有的外境都是识所变现出来的。
识心遍一切处,入圆成实。这就是证明了圆成实性。
【远离依他及遍计执,得无生忍,斯为第一】
远离因缘所生的法。还有把一切的东西都看成是真实的这种感觉,这叫遍计执。
得到了这种坚定不摇的见地,就是我认为唯识是最高的法门。这是弥勒菩萨讲的。
当然唯识这个法门对我们现在的人对我们的思维是最对机的。
但是唯识的体系很大,你要学唯识的话,一定要把唯识这个基本体系要学好,就是我们讲的这个唯识里边玄奘法师的《八识规矩颂》,这个还是特别具有代表性。
《八识规矩颂》我们讲了好多次,就是《八识规矩颂》它的代表性是很强。
至于说其它的唯识里边的一些,你看,有三十颂、有二十颂,那些大多数它都是当时对境讲的法,都是根据跟人辩论。
我们目前没有那一类的烦恼了,也不跟人产生辩论了,因此那个东西对我们的作用没有多大。
就是纯粹成了一个思辨性的繁琐哲学了。
因此我为啥没讲那个,但是我讲的时候,把里边有用的东西都在讲课的时候都讲了。
这讲的是唯识,就是以唯识深入法性。
它这里边的识,唯识里边讲的识性和法性,有时候是统一的。
因为古人用这些名词的时候,有时候他用的不是很严格,没有严格的区分。
往期经典回顾
如果想了解更多张翔老师关于
#内证#内证观察#内证修行#内证修炼#内证是什么#内证功夫#内证法#内证什么意思
等内容,请移步 圆成生命 公众号。
- 欢迎关注
- 沟通交流,了解更多
-
- 内容和课程咨询
-